高耸的六和塔迎风而立,驯服的钱塘江在高塔脚下缓缓流过,这样的图片几乎已经成了杭州城的经典形象。
钱塘江举世闻名,不是因为它上游秀美的景色,而是因为它有着汹涌澎湃、威力无比的钱塘江大潮。钱塘江的入海口是一个巨大的喇叭口。每当涨潮时,涌入喇叭口的海水受越来越狭小的河道限制,就形成了越来越高的潮涌。其实潮水是每天都有的,不到l2个小时来一次。但平时的潮涌是乱头潮,没有气势,只有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,与平时不同,是齐头潮。潮来时,潮水只是远处沿江缓缓前行的一条白线,潮水慢慢接近,夹带着轰鸣。等到潮头真正离岸不远时,这大潮的力量才陡然显现:几米高的浪头,以每秒四到五米的急速铺天盖地而来。那浪潮卷起江底的泥沙,腾起排空的浊浪,好像要吞噬一切。巨浪狠狠撞击在堤岸上,堤岸似乎都在震颤,让人感到心惊肉跳。
钱塘潮水威力巨大,破坏力也极强,人们描述它为: “声干骑疾,气卷万山来。”在古代,它几乎成了当地的一大灾害。为了镇压钱塘潮,北宋开宝三年(970),僧人智元禅师受命在西湖之南、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建造六和塔。
“六和”指的是佛教的六种规约,即“戒和同修,见和同解,身和同住,利和同均,口和无争,意和同悦”。六和塔又称六合塔,则取“天地四方”之意。北宋太平兴国年间(976-983)改寺名为“开化寺”。原建塔身九级,顶上装灯,为江船导航。北宋宣和五年(1124),塔被烧毁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-1162)重建。明正统二年(1437),修顶层和塔刹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重建塔外木结构。现存六和塔,平面八角形,外观八面十三层,内分七级。乾隆皇帝至此,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,分别为:初地坚固、二谛俱融、三明净域、四天宝纲、五云覆盖、六鳖负载、七宝庄严。从塔内拾级而上,面面壶门通外廊,各层均可依栏远眺,那壮观的大桥,飞驶的风帆,苍郁的群山,令人赏心悦目。宋郑清之有诗句云:“径行塔下几春秋,每恨无因到上头。”
该塔塔身自下而上至塔檐逐级缩小,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。檐上明亮,檐下阴暗,明暗相间。从远处观看,显得十分和谐。塔内每二层为一级,有梯盘旋而上,壁上饰有“须弥座”,还有人物花卉鸟兽图案等雕刻,非常精致。游人从塔上眺望钱江,景色秀丽。清晨登塔,远远望去,花草树木青翠欲滴,晨光水影,绚丽动人,正如自居易《忆江南》一词所描写的: 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”真是美不胜收。据传,《水浒传》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,圆寂于此。六和塔作为古建筑艺术之杰作,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近年新建“中华古塔博览苑”,现已开放,游人不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