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,千百年来是许多王朝的政治中心。公元前472年,越王勾践在今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,是历史上南京作为皇城的开端,直至民国,已有六个朝代在此演绎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一幕幕活剧。而坐落在南京长江路292号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帕统府,则见证了几百年来南京的历史变迁。
明初,汉王陈理首先在总统府原址上修建起官邸;到清朝顺治年间,改为两江总督署。l853年,太平天国攻克南京,改名天京,将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,起用了大量女兵建造宫殿,耗时十年,极为雄伟辉煌。l864年7月,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陷天京,将天王府付之一炬,所存仅西花园一部分而已。“十年壮丽天王府,化作荒芜野鸽飞。”后来,清朝在此重建了总督衙门,规模也不算小,计有屋宇ll89间。l912年1月,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,将其地改为临时政府,宣布这座长久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。北伐战争后,这里又作为国民党政府的所在地,有过一段显赫的历史。
中国建筑有悬匾额、挂楹联的传统。总统府也不例外。总统府大门上起初塑有谭延闯所书的“国民政府”四个大字。这四个字用金属制作,镌于一块有水泥边框的“匾”上,字和匾的表面都贴了金,远远看去,闪闪发光。这块匾一直挂到抗战时南京沦陷,才被日伪政权换了下来。1945年“还都”后,匾不知去向,就用紫铜另制四字挂在门楼上。l948年5月,总统府要换招牌,蒋介石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我感觉很好,就打算自己亲自写。后来想想自己当总统自己写“总统府”的招牌,不符中国的传统。于是就又想到了已故主席谭延闺,随即吩咐入集了谭延闽写的“总统府”三个字,其中的“总”字,集的就是中山陵碑亭中的字。不过,这一次的字改成了木制,外贴金箔,但总体感觉仍是那样厚重、端庄。
“总统府”建筑群分前、中、后三部分。大门和大堂在前,二堂和政务局大楼居中,其后则为子超楼。大门原本只是一个矮矮的圆门,毫无气魄;蒋介石入主后,接受了王正廷的建议,将其改造为三层高的大门楼,有三个圆门,八根抱柱,显得比过去堂皇多了。接着,又于l930年扩建礼堂。礼堂是蒋介石接受外国驻华大使呈递国书的场所,为了显扬己威,蒋介石下令翻造,将礼堂扩大了将近一半的面积。
子超楼是一座五层楼房,为林森当“国民政府”主席时所建。林森字子超,楼因而得名。二褛ll9号房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,室内有大写字台,有檀木方桌,有丝绒沙发。蒋介石坐的是皮转椅。对面ll8号房间是“副总统”李宗仁的办公室,但“门虽设而常关”,他从未到过。三楼正中是召开国务会议的会议厅,长桌旁是两排高背皮靠椅,蒋介石的皮靠椅比其他靠背椅更高一头。蒋介石就是这样,总要时时处处显得比别人高出一头。
在“总统府”建筑群的西侧有花园。这是一座狭长的小园,原名日“煦园”,内有夕佳楼、桐音馆、鸳鸯亭、水榭、石舫等建筑。石舫名“不系舟”,亭亭玉立于水池之中,有九曲桥可通。相传洪秀全曾在石舫上召开过军事会议;孙中山任大总统时,也在石舫上接见过中外宾客。西花园畔有一座三开间三层楼房,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办公室和起居室。
1937年,日军的铁蹄逼近南京,“大总统”落荒而逃,迁都重庆,将总统府拱手让给了日本人。总统府也由此见证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。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, “大总统”才趾高气扬地回到了他的故居。
解放战争打响后,蒋介石如坐针毡,’再舒服的椅子,也不能坐稳他的屁股了。l949年1月21日下午,面容憔悴的蒋介石穿上那一身浅色长袍,深色马褂,一手拄着拐杖,与送行的官员一一握手后,携宋美龄登上“美龄”号专机,飞往东南方向的台湾。蒋介石自1927年首次入主总统府以来,曾几进几出总统府,1927年被迫下野,l931年迁都洛阳,l937年再度迁都重庆……然而,与前几次不同,这一去,他再也没有回来,“总统府”那三个金色的大字被永远地留在了背后。
1949年4月20日,中国共产党提出的《国内和平协定(最后修正案)》被国民政府拒绝,国共和谈破裂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: 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。”毛主席为此赋诗一首: 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l949年4月23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的首都南京,当总统府上的那面民国国旗随风坠下时,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喜极而泣。这座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官邸,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没有任何一座城市、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总统府这样,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,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,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。总统府,这座充满东方园林优雅之美的院落,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屈辱,感受过太平天国的悲壮,也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钟山风雨和国民政府的兴衰荣辱。它也将会见证着中人民共和国一步步走向辉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