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祠,原名唐叔虞祠,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,地处吕梁山悬瓮峰麓,晋水源头。
晋祠始建于北魏,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。因叔虞是晋国首位晋侯,所以该祠又称晋王祠。
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,晋祠又经历了重建与扩建,形成了今日的规模。殿字、亭台、楼阁、桥树互相映衬,山环水绕,文物荟萃,古木参天,风景十分优美,被誉为山西的“小江南”,是一处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。晋祠胜迹以圣母殿、侍女像、鱼沼飞梁、难老泉等为精华,祠内的周柏、难老泉、宋塑侍女像被誉为“晋祠三绝”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,是为祭祀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。它位于晋祠中轴线最后隅,前临鱼沼,后拥危峰,雄伟壮观。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,传说为宋代遗物。四周围廊,为全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。殿中供奉的是西周武王王后、太公姜尚的女儿、叔虞生母邑姜。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,凤冠蟒袍,神态端庄。另有43尊彩塑分列龛外两侧,其中宦官像5尊,女官像4尊,侍女像34尊。这43尊彩塑,年龄大小不同,体形不同,服饰不同,面部表情也不同,从中可以看出她们在宫廷内所处的地位、职务不同。
鱼沼飞梁在晋祠圣母殿前,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。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34根,柱础为宝装莲花。石柱之上置斗拱、梁枋,顶托桥面。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,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。平面呈十字型,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。它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。
晋水源流出晋祠。主源流为难老泉,源上建水母楼,俗称“梳妆楼”,别号“水晶宫”。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,端坐瓮上,束发未竟,神态自若。据传,水母原本是附近的一位姑娘,她生性贤良,娘家姓柳,嫁到晋祠为媳。不幸的是,她出嫁后横遭婆母虐待,每日到远方去挑水。挑回的水,婆母只要前桶,不要后桶,名为嫌脏,实则存心刁难。一天,柳女挑水归来,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,柳女欣然应允。等柳女返回重挑时,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,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,只要轻轻向上一提,水即满瓮。柳女回去一试,果然灵验。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,一次她趁柳女回娘家不在,从瓮中提起马鞭,顿时,水从瓮中奔涌而出。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……柳女正在娘家梳头,闻讯赶来,毅然坐在瓮上,水势一下变小,人们得救了,柳女却再也没有离开水瓮。水母楼就是为柳女所建,以推崇她的善良和贡献。而实际上,源自晋祠三泉(难老泉、善利泉、鱼沼)的晋水,确实给当地带来了不少好处,这才是民间祭奉水母的根本所在。正如一位佚名者撰联语所云:
沛泽共汾川,十里稻畦流碧玉;
剪圭分参野,千年桐荫普黎民。
晋祠南部,名奉圣寺,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。寺内有舍利塔,八角七级,高30余米,每层四面有门,并绕以琉璃勾栏,可供凭倚,登塔远眺,晋汾景色尽收眼底。在奉圣寺附近,有巨槐一株,干老枝嫩,苍郁古朴。据传,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,早已干枯,也不知过了多少年,到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次集会上,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膏药,半晌无人来买,老道自语:“如此仙药,来购无人,凡人无福,枯槐宜生。”说罢,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,拂袖扬长而去。此后不久,这株枯槐居然死而复生,而且生枝展芽,甚为茂盛。
晋祠的人文遗迹还有贞观宝翰亭,亭中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《晋祠之铭并序》,故称。亭内还有一联,但不是唐太宗所撰,而是集杜甫诗而成,联语云:
文章千古事,
社稷一戎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