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喜与僧人交游,他在杭州有两位著名的禅林朋友:一是韬光庵的韬光禅师,一是凤林寺的圆修禅师。
据《西湖游览志》记载,唐穆宗时,有一位西蜀僧人辞别师父出游,师父嘱咐他说:“遇天可前,逢巢即止。”这位僧人云游到灵隐山巢枸坞,当时正好自居易当刺史。白居易号乐天,僧人恍然大悟:“这正是师父说的地方了!”于是就在这里筑庵修禅。他筑的庵叫韬光庵,人们就称他“韬光禅师”。白居易听说此事,就和他结交朋友,为他的禅堂题了“法安”两字。
一次,白居易写信邀请他一起吃饭,说:我的饭很香,很干净。水是滤过的,可冲些葛粉;手也特地洗净,采些藤花。此外就是芥菜和嫩姜,荤腥全然没有。吃好饭,我们还可以喝杯茶。你看怎么样?来不来?
但是诗人写信可不像我们说话那么直白,他写的是一首诗,我们不妨称为“诗信”:
白屋炊香饭,荤膻不入家。
滤泉澄葛粉,洗手摘藤花。
青芥除黄叶,红姜带紫芽。
命师相伴饮,斋罢一瓯茶。
韬光收到诗信后却辞谢不去。这韬光禅师也是一位诗人,他的回信也是一首诗:
山僧野性好林泉,每向岩阿倚石眠。
不解栽松陪玉勒,惟能引水种金莲。
白云乍可来青嶂,明月难教下碧天。
城市不能飞锡去,恐妨莺啭翠楼前。
隐居山坞丛林的野和尚有点懒散,对这位“大首长”的邀请,并不感到受宠若惊,反而带着几分高傲拒绝了。意思是说:我不会逢迎大官,只会放水种荷花。你想见我就亲自来,要请我到你们城里,我可不去呢!当然诗僧是有学问、有修养的,话说得很婉转,很文雅,不是像我这里说的那么粗俗生硬。
白居易并没有像一些官气十足的首长那么勃然大怒,我们的大诗人是非常礼贤下士的,竞屈尊降临山上的小庵。韬光也汲水烹茶款待他,两人边喝茶边谈诗,非常高兴。
这件事后世传为佳话,后人就把这口井叫“烹茗井”,今天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