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窟造像之风始于印度,如阿旃陀、埃洛拉诸石窟,其形式的优美,内容的丰富,都是世界知名的。玄奘就到过阿旃陀,在《西域记》里留下记载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,也带来了石窟造像之风。敦煌可说是国内石窟造像的始祖,此后逐渐传向各地。五代吴越国在杭州开凿了第一批石窟造像,宋元各朝又以新的风格丰富了杭州的石窟造像艺术。
吴越国时期的造像,以烟霞洞、慈云岭两处最为著名。
慈云岭位于将台山与玉皇山之间,有造像两龛。主龛凿于南坡石壁上,规模颇为高大。龛高5.8米,宽10米,龛顶呈拱形,内有圆雕造像七尊,居中的是阿弥陀佛,高2.45米,肉髻螺发,广额圆肩,法相庄严;佛像身披袈裟,右胸半袒,手作“禅定印”。左为观音菩萨,冠上饰化佛,两侧宝缯垂肩,右手执杨枝。右为大势至,宝冠高髻,微露笑容,慈祥可亲。三像均坐莲座上,背光作宝珠形,中间浮雕缠枝宝相花,边缘饰火焰纹。这就是所谓“弥陀三尊”。“弥陀三尊”两旁是菩萨与金刚力士:菩萨身披薄纱,穿长裙,挂璎珞,跣足露趾;金刚力士戴盔穿甲,足穿武士靴,腰系革带,右手持长钺,左手作无畏手印。龛内上部左右还有飞天、伽陵傧迦浮雕,下有祥云缭绕,四周散满天花。龛楣上浮雕佛教故事“七佛”,龛楣两端,左为文殊骑狮,右为普贤骑象。主龛北侧,又有一小龛,内有三像:地藏菩萨居中,作游戏坐式。右腿盘曲,左足下垂,踏在莲花上。两旁侍立供养人。
据《咸淳临安志》记载:“上石龙永寿寺,在慈云岭下,天福七年(942)吴越王建,旧名资贤(按:“资贤”系“资延”之误)。”慈云岭造像当为建寺时所造。
烟霞洞在翁家山南部山腰,与水乐洞、石屋洞合称“烟霞三洞”。三洞都是石灰岩溶洞,地势以烟霞居高。烟霞洞原有佛寺,钱弘傲建,原名烟霞院。《咸淳临安志》载:“清修院,广顺三年(953)吴越王建。旧额‘烟霞’,治平二年(1065)改今额。有烟霞洞,大如屋,窈深莫究其极。后晋开运元年(944),僧弥洪遇异人指示其处,中有石刻罗汉六尊,钱氏别刻十二尊足成之。”
罗汉尊数,据玄奘译((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》,本来是十六尊,吴越国画僧贯休画罗汉也是十六尊,后世另加两尊,遂成十八罗汉。《成淳临安志》称钱氏在原有的六罗汉之外“别刻十二尊足成之”,则是十八罗汉了。而烟霞洞造像实际为十六罗汉。记载与事实为何会有此出入?令人颇为费解。可能南宋时十八罗汉已成定数,撰志者未经细核,凭主观凑足之;或是误将洞口两尊观音计入其中。
洞内罗汉造像容相奇特,姿态互异:或盘膝禅定,或沉思冥想;有横眉怒目,有莞尔微笑;有的伏猛虎,有的降蛟龙。造像艺术手法高超,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。洞IEl观音为女身,也雕得很精致:左壁立像右手执杨枝,左手持宝瓶,当是杨柳观音;右壁立像两手交叉于腹前,容相端庄,为水月观音。两尊观音造像,从风格判断,当成于宋代。洞口原来还有一座千官塔,上刻吴延爽题记,洞内还有西方三圣像,不幸都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被毁了。